時間:2017-07-10 14:24:28 編輯:5號網-zhaowei 1200
中醫(yī)博大精深,而且相對于西醫(yī)而言,中藥的副作用小,主要講究的是內調。因此,中藥療法一直非常的受歡迎。那么,入伏能喝中藥嗎?入伏喝中藥好嗎?
三伏天也有生病的,自然也就能吃中藥。當然,中醫(yī)講究辨證施治,三伏天用藥要考慮到時令特點。
因為,病分陰陽,有寒熱之分,藥也分陰陽,也有寒熱之分。中醫(yī)師在診病處方時會根據病人疾病陰陽寒熱性質選擇恰當的方劑,通過合理的藥物加減變化,使得整首方劑在寒熱溫涼上符合患者疾病陰陽性質。說通俗一點兒,就是天熱或者病人罹患某些熱癥的時候,中醫(yī)師會在方劑中適當加上一些寒涼性質的藥,減去某些溫熱性質的藥,從而達到“熱者寒之,寒者熱之”的治療效果。而且某些寒性病變,如寒邪凝滯導致的痛經、腹痛、關節(jié)疼痛,或陽氣虛衰導致的下肢冷痛、腹瀉等疾病,最好的治療時節(jié)恰恰是伏天。
至于有些人說三伏天不適合喝中藥,可能是考慮到中藥不易保存的問題了!
喝中藥時選擇正確的服藥時間,才會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,對中藥更是如此。服中藥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定。大多數藥物宜在飯后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服用。
中醫(yī)在配伍運用中藥時,講究“四氣五味”,根據藥性的寒、熱、溫、涼,并參考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五味來配伍組成方劑??崭狗帟r,寒涼藥或者五味偏重的藥物都可能對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損傷。
不同類型的中藥,服用時間也不同。肝、腎、腸道疾患,宜飯前服藥;眩暈、咽喉疾患宜飯后服藥;瀉下藥、滋補藥、驅蟲藥宜空腹服;安神類藥宜睡前服用。
這都是根據病情的不同和藥物作用的特點,對服藥時間做出的大致要求。在用藥時,醫(yī)生會根據患者身體變化調整用藥,用藥的方子不會局限于某一類藥,再加上患者長期服藥,難免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,所以建議長期喝中藥湯劑的人,在飯后30~60分鐘內服藥,以減輕藥物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。
1、溫服:一般藥物均宜溫服,藥煎好后放一會兒,待其不冷不熱時服。如平和補益藥物。
2、熱服:凡傷風感冒的藥,宜趁熱服下,以達到發(fā)汗目的;祛寒通血脈的藥也如此,以利于祛寒活血。
3、冷服:在藥液冷卻后服。一般是指解毒藥、止吐藥、清熱藥,均應冷服。
4、頓服:是指藥性峻烈的小劑量湯藥,要一次服完。目的在于使藥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,集中藥力,發(fā)揮其最大效應,如通便、化瘀血藥等。
5、頻服:凡咽喉病者、嘔吐病者,宜采用頻服的方法,緩緩服下,能使湯藥充分接觸患部,較快見效。
此外,使用峻烈藥與毒性藥時,宜從小量開始,逐漸加量,見效了就要立即停藥,千萬不要過量,以免發(fā)生中毒和損傷人體正氣。
總之,應根據病情、病位、病性和藥物的特點來決定不同的服用方法。
相關文章
熱門文章
5H跟帖
最熱標簽
精選文章
美容養(yǎng)生醫(yī)療母嬰
猜你喜歡
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5h立場。